当前位置: 双字节小说 军事 隆万盛世 401翰林院闲话

401翰林院闲话(2 / 4)

    段孟贤倒是没有像朱世隆那样放飞自己,连续三次会试落第,这次也打算常住京城备考,给魏广德写信的原因自然是让他在国子监附近找个住处。

    不过是举手之劳,魏广德自然不会拒绝,已经吩咐张吉去看房子,虽然国子监周围宅子租金不便宜,可朱世隆也是有家底的人,也不会在乎那点房租。

    现在国子监的司业就在自己身边,魏广德自然就打算先和张居正说说这事儿。

    举人入读国子监,自然是允许的,他们满足生员入监的基本条件。

    明代国子监学生主要分两类,分别是官生和民生。

    官生是由皇帝指派的,不仅包括各级官员的子弟,还包括土司子弟、海外藩国派来的留学生。

    而民生则是由地方官员保送的民间俊秀和会试落第之人。

    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通称监生,其中官员子弟称为荫监,荫监可分为官生和恩生。

    在以前的制度中,因父兄的功劳而被授予官职,称为任子之制。

    明初沿袭这个制度,规定一品至七品的文官,可以让一个儿子承袭其俸禄,只不过到了现在,请荫的门槛提高,三品以上的京官才可以请荫。

    至于恩生,那是皇帝有时候特旨降恩,让某些官员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,不限官员品级。

    所以,有时候圣旨对某些官员的赏赐中提道“荫一子”的话,其实就是属于恩生的范畴,毕竟在国子监毕业后是可以授予不入流官职的,可好歹也是个官。

    与出身于官宦之家子弟不同,民生来自普通百姓家庭,又可分为贡监和举监。

    举监,其实就是指入国子监补习的会试落第的举人,这其中又有两种出路。

    一是纯粹只是在国子监学习备考,准备参加下次会试,以进士出身进入官场的,这些人一旦成功自然前途不可限量,而另一部分人入国子监则是为了选官。

    士子通过乡试成为举人,就获得永久参加会试和选官资格,有时出于特殊需要,也会直接授予举人行政官职,一般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人才供不应求和选官不拘一格的洪武时期。

    之后,随着读书人的增加,以举人身份就想做官变得极为困难,所以这些人唯一的出路就只剩下国子监,入国子监通过坐监肄业和挨拨历事后赴吏部待选官职。

    贡监是指贡生入监,贡监分为四类,分别是岁贡、选贡、恩贡、纳贡。

    这些人类似后世的保送生,是各府、州、县学中的上等生员进入京师国子监学习,成绩次等的生员送至中都国子监读书。

    不过,对这些生员的考试也是非常严格,那就是岁贡生员入国子监前会进行一次考核,对于不合格的生员,教官、提调官与生员一同受罚。

    所以,这个时期的举人,如果想要放弃科举担任官吏,就需要进国子监走一趟。

    举人直接授官大多存在于明初,到了明朝中后期就变成了个例,非常罕见。

    原则上,只要达到入监条件都应该收录,可是实际上国子监除了对荫监生来者不拒外,对举人入监则是还要进行一些考试的,特别是南方举子在北京国子监里坐监。

    为了方便考试,许多生员都愿意在北京驻留,为会试备考,这就导致南京国子监生员减少和北京国子监人满为患。

    虽然不用为朱世隆、段孟贤走后门,可是请国子监司业略微关照下还是可以的。

    魏广德就把朱、段二人的情况和张居正小声说了一遍,听说只是为了来年的会试备考,张居正直接就点头答应下来,“明年他们过来就是了,我直接安排。”

    “对了,叔大兄怎么有空回翰林院,国子监那边?”

    魏广德把朱世隆他们的事儿处理好后,又随口问道。

    张居正现在是领了实差的,按理说这翰林院是不用来了,院里就算有事儿要找他也只会派人过去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Copyright © 2022 笔趣阁 All Rights Reserved.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