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双字节小说 军事 隆万盛世 271还书

271还书(2 / 4)

    “是啊,这是《大典》中一本记录‘史’集的书,我借出来看看。”

    《永乐大典》这书,魏广德自然听说过,倒不是前世,而是在当下,不少读书人都为不能目睹这本旷世之书而感到遗憾。

    《永乐大典》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、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。

    成书之时,初名《文献大成》,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《永乐大典》。

    永乐元年,朱棣登基后雄心满满,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,决心修一部巨着彰显国威,造福万代。

    修此书宗旨是“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,至于天文、地志、阴阳、医卜、僧道、技艺之言,备辑为一书”,这也注定了《永乐大典》就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,甚至连在当时被人为不入流的阴阳、僧道书籍都被列入抄录目录中。

    最初朱棣令解缙主持编纂,一年后修成《文献大成》,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,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,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。

    全书于永乐五年定稿,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《永乐大典》,又是一年时间,全书于永乐六年才抄写完毕。

    之后朱棣选择迁都北平,带走了《永乐大典》,而原书所据原稿则继续存放在南京紫禁城中文渊阁内,只是可惜在正统十四年南京文渊阁大火,为了编撰《永乐大典》收集的原稿被付之一炬。

    《永乐大典》中收录的许多书籍,大多流传不广,这也是姚广孝要把他们编入《大典》中的原因,原书也保存在紫禁城中妥善存放,希望藉此保留下这些书籍,只是可惜烈火无情。

    因《永乐大典》太过庞大,所以仅抄录一份,叫做“永乐正本”,现在就存放在紫禁城文渊阁之中。

    虽然后世也有传闻,当初抄录的《永乐大典》实为两份,其中一份存放于文渊阁,另一份陪葬于永陵,但这也仅仅是传说。

    至于存放《永乐大典》的文渊阁,其实就是皇家图书馆,明太祖朱元章“始创宫殿于南京,即于奉天门之东建文渊阁,尽贮古今载籍”,此即文渊阁建阁之始。

    而在文渊阁旁边还有一座更小一些的阁楼,这里就是东阁,现在是大明朝内阁的办公场地。

    “这书我已经看完,今日正要送回。”

    接着,吴清又对魏广德说道。

    “听说这《永乐大典》足有上万册,也不知是真是假?”

    魏广德注意到书名下方还有编号,不过这本书的编号只到了七百二十至七百二十二卷,也不知道算是第几册。

    “多少册我倒没打听过,但是确实很多。”

    吴清笑道,外界对《永乐大典》的传说很广,此书又为公开刊印,所以道听途说的不少。

    “文渊阁也是‘天子讲读之所’,皇上有时也在此看书,或召集翰林儒臣讲论经史,我若不是成为侍读学士,也是进不了文渊阁的,更别说借书了。”

    吴清的话,魏广德算是听明白了,自己官小,进不了那地方。

    炫耀,赤裸裸的炫耀。

    九年考满升的侍读学士,好意思在他入职一年的新人面前说这话吗?

    想是这么想,可魏广德脸上露出和煦笑容,“那是那是。”

    “吴大人日理万机,这还要校对《孝宗实录》,这还书的差事不妨就由学生代劳吧。”

    不过魏广德也不傻,刚才吴清说了,书,他已经看完,今天要去还。

    你不是说我进不了文渊阁吗?

    那我就进去给你看看,只要你点这个头,我用还书的名义还不就进去了吗?

    魏广德忽然对自己的急智感到很满意,太特么聪明了。

    “哦?广德愿意跑这一趟?”

    吴清略微诧异,其实他也没有炫耀的意思,就是实话实说,不是翰林学士确实进不了文渊阁,自然借不到书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Copyright © 2022 笔趣阁 All Rights Reserved.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