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双字节小说 言情 红尘渡劫 五十八、有学问的妈妈

五十八、有学问的妈妈(2 / 4)

    武王亭在武陵书院下院前一里路,离学士亭有十里路的距离,武王亭建于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,学士亭建于明代朱元璋当政时洪武二十三年。

    “叔叔、嬢嬢你们知道这上面的典故吗?”这时候从亭子里传出来一串清脆的童音。周航和爸爸妈妈一起朝亭子里望去,见三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好奇地望着他们。

    “哦,你们是从哪里来的,竟然不知道这武王亭和学士亭的来历。”陈薇问道,其实这几个孩子刚才早早的看到了,只是认为是附近的孩子,才没去理会。

    “我们是昨天从市里来的,慕名来武陵书院走亲戚的。”刚才问话的孩子回答道:“我们就住在武陵书院招待所里,武王亭我们昨天已经看过了,今天上午跑步来到学士亭的。这学士亭的对联好奇怪啊,感觉忒没文化。”

    陈薇被小孩的话雷倒了,“小朋友还真敢说啊!”她伸出拇指给了小男孩一个赞,表示一个大大的服字。继续说道:“这学士亭的修建是为了纪念明初大学士开科状元吴伯宗的!朱元璋与天下群雄一起推翻元蒙统治后,争夺天下的时候,深知文人的学识谋略作用巨大,不惜礼贤下士。一三五八年,朱元璋亲自入川,向当时不愿在元朝做官,而在武陵书院讲学避祸的江淮贤士朱升问计。朱升给他提了九个字的建议: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!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石门问计。

    后来朱元璋遵从朱升的九字谋略,最终取得了天下。一三六八年正月建国号大明,定都应天,改应天府为南京。朱元璋身边文人武将人才济济,更有当时的天下名仕李善长、刘伯温等,但仍然感念朱升当初的九字谋略功绩,于是欲提拔重用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朱升。时年已经七十高寿的朱升以年迈体衰为由,祈求朝廷准允其归乡养老颐养天年,朱元璋见他确已年迈,去意已绝,只好准允其辞官归乡养老。并赠联一副:国朝谋略无双士,翰林文章第一家!

    一三六九年朱升辞官被准允,向朱元璋推荐了三十五岁的五溪居士吴伯宗。

    朱升辞官后并未回休宁老家,而是与妻子一起到了东海西溪,建房而居,第二年五月病逝,享年七十一。

    吴伯宗,江西金溪新田人也,其父吴仪原是元代举人,时称‘东吴先生’,所以他称得上家学渊源。幼时聪慧,十岁就通晓举子学业,后在父亲的恳求下,奉朱升为师,并一直追随左右,二十四岁随朱升入川避祸。

    朱升在武陵书院讲学期间,吴伯宗也曾与师父一起住在武陵书院,博览群书,自号‘五溪居士’。朱升被朱元璋请出山后,吴伯宗却留在了武陵书院继续讲学。

    一三六二年,明玉珍在重庆称帝,国号大夏,吴伯宗并不看好大夏前景,于是返回故乡,等待老师的消息。

    朱元璋入川到武陵书院向朱升问计时,吴伯宗也曾端茶倒水伺候周围,只是当时的朱元璋眼里只有赛诸葛的朱升,哪里会留意一个端茶递水的小伙子呢!

    朱元璋生性多疑,他最恨的就是大臣们结党营私,所以他并没有召见吴伯宗。而是下定决心重开科举制度,网尽天下英才为己用,同时也给天下的读书人一个晋升的机会。于是昭告天下:兴科举!

    洪武三年(一三七〇年)在大明统治的国土范围内各州郡举行了乡试,吴伯宗省试中举,名列第一。洪武四年廷试时,朱元璋亲制策问,吴伯宗对答如流,显示出极高的学识修养和参政能力,方知朱升的忠诚与识人之能。朱元璋得到了吴伯宗这样的人才甚是高兴不已,当庭钦点吴伯宗为开科状元,赐与冠带袍笏,授礼部员外郎。参与会修《大明日历》及《后妃功臣传》,书成,又赐衣袜。

    吴伯宗为人温厚,但内刚外柔,不附权势,不屈奸邪。时值左丞相胡惟庸当权,结党营私,玩弄权术。对于不肯随附的吴伯宗,胡惟庸怀恨在心,借事将其贬谪移居凤阳。吴伯宗并没有畏缩屈服,仍然上书直论时政,指斥胡惟庸专横跋扈,不守朝廷法纪,不宜委以重任。否则,将危害国家。疏中列举事实,分析合情合理。朱元璋得奏,召还,赐衣钞。令其出使安南(今越南),吴伯宗不辱使命,得到安南赠送的四匹驯服的大象平安归来。被授与国子助教,进东宫讲学,改任翰林典籍。朱元璋出十题,命他即刻作赋,他才思敏捷,挥笔立就,词意清新,气势磅礴,甚得朱元璋赞赏,赐予织金锦衣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Copyright © 2022 笔趣阁 All Rights Reserved.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