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双字节小说 军事 隆万盛世 598提醒

598提醒(2 / 4)

    对朱衡现在的遭遇,魏广德等人这会儿也只能袖手旁观,实在不好参与。

    其实,黄河治理,从古到今都是一道难题,一直都没有得到根治。

    和后世人看到的黄河河道不同,在这个时代,黄河的入海口不是在渤海,而是分为三支,向南一支分三股,入涡河、颖河入淮,向北一支由长垣、东明冲入张秋运河,向东一支由开封翟家口东出归德,直下徐州,合泗水入淮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这时代黄河之水是进的黄海。

    这一切,还是因为在弘治二年,黄河在开封及荆隆口决口导致的。

    到目前,有史可查的黄河因决口改道事件就有五起,第一次改道是周定王五年(公元前602年),黄河决口于宿胥口(今滑县东北),河道从黄河故道向东迁移40公里,经滑县、大名、夏津、清河,由沧州、黄骅入渤海,史称汉志河,行河613年。

    第二次大改道于西汉末年王莽始建国三年(公元11年),“河决魏郡(今濮阳西北),泛清河以东数郡”,河道向东迁移80公里,经濮阳、清丰、阳谷、聊城、临邑、惠民,至利津入渤海,史称东汉河,行河1037年。

    因河道地势有利,加之王景治河之功,历东汉、隋、唐、五代无水患。

    第三次大改道是在宋仁宗庆历八年(公元1048年),河决澶州商胡埽由青县、天津入渤海。

    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是金章宗明昌五年(公元1194年),河决阳武光禄寺村周视堤口,向东经入曹、单、萧、砀河道,由清江口云梯关入黄海。

    孝宗弘治二年那次则是第五次改道至今,仅仅是改道就五次,期间决口更是数不胜数,由此可见治理黄河有多难。

    不懂就不要发言,这是魏广德一贯秉持的观点,所以他虽然支持朱衡,那仅仅是因为老乡关系,倒不是说他就觉得朱衡的法子好,能治理水患。

    不过事情发展到现在,魏广德也觉得黄河似乎是个彻底整治一下了。

    后世对黄河有个很普及的观点,那就是因为人kǒu • huó 动破坏黄河上游的水土,导致水土流失严重。

    不过这些道理,魏广德思虑了两个晚上,最后还是没有写成奏疏递上去,实在是他不知道该如何辩证。

    裕王还没有上位,他说的话在皇帝那里其实没多少优势。

    到时候发下来让部议,他又该如何解释,说上游多种树?

    就算证实那东西可以减少黄河携带的泥沙总量又如何,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取得效果,还需要朝廷大笔往里砸银子。

    砸银子种树还不如花这些钱修河堤,魏广德相信在这样的辩论中,他肯定要输。

    还是不献丑了。

    魏广德打定主意缩头好了,观念的差异导致他所知道的东西在这个时代根本不可能有市场,不会得到广泛的支持。

    而在西苑并未批红,选择留中后,朱衡似乎是感觉到皇帝的支持,不断行文各地,加快新河工的推进速度,希望尽快完工展现效果,摆脱当下自己不利的处境。

    而潘季驯仍然执着的上疏,力请恢复黄河和大运河故道。

    就是在这样纷纷扰扰之中,欧阳一敬递上了弹劾广西总兵官,恭顺侯吴继爵的奏疏,力陈勋贵带兵的危害。

    而就在当日,魏广德就收到户部尚书高耀、兵部尚书赵炳然和内阁徐阶递过来的条子。

    “呵呵.”

    魏广德看过后只是摇头轻笑,随即把条子放到一边的盒子里。

    散衙后,他才派人给欧阳一敬带了句话,“等着去兵科。”

    以前就有人一直在谋划把欧阳一敬从户科转到兵科去,他这次忽然弹劾广西总兵官,正好给这些人口实,既然他喜欢军事,转兵科自然顺理成章。

    从高耀、赵炳然和徐阶的条子里,魏广德就看到了他们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Copyright © 2022 笔趣阁 All Rights Reserved.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