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双字节小说 军事 隆万盛世 430岁入万万两的南宋

430岁入万万两的南宋(2 / 4)

    “嗯嗯.”

    裕王听到这里微微点头,嘴里也轻声嗯了两声,表示自己理解。

    理解归理解,如果不是想有大作为,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改变。

    毕竟被朱元璋定为祖制了,要改

    其实对当官的有利的话,估计没人会拿祖制说事儿,不过有利于官员就必然损害朝廷利益。

    说白了,折色就是因为朝廷没钱闹的。

    魏广德明白,裕王自然也懂,他的月俸里都还是有宝钞,那东西他多的是,可用不出去。

    至于魏广德,也不是没在宝钞上动过脑筋,可关键他对这些东西一知半解,要是这样上马搞纸币替代金银,他怕不小心把大明直接搞没了。

    开玩笑,用纸换士绅手里的金银,怕不是逼人家造反。

    不过魏广德说完话,裕王也明白了的意思,想要涨薪,这个他可不敢想,点头那就是银子。

    “上次那个谁就是那个调贵州的参将。”

    裕王忽然又说道。

    “俞大猷。”

    魏广德急忙答话道。

    “俞大猷,可他带人出去就能打胜仗,还是以弱胜强。”

    魏广德说当兵的钱发的少,所以打不赢仗,俞大猷的兵和其他边军没什么不同,可他就能打胜仗,这不是有点矛盾吗?

    “现阶段,大同兵怕是最能打的了。”

    魏广德不否认,不过也要解释下,不然裕王也容易误入歧途。

    “大同军那次出关作战,虽然往日军饷和其他边军一样,可是在板升的缴获,大多都分给出关士卒,这些人通过拼命,拿到相当于数年的军饷,全额。”

    说道这里,魏广德想想又说道:“之后对俺答部追兵的交战则更简单,输了前功尽弃,赢了名利双收,自然士卒愿意拼命。”

    那次在板升城的缴获甚丰,但是上缴有限,全因为李文进的关系。

    好吧,分好处,没有地方文官的认可,总兵、参将哪里敢像那次那样直接分发下去。

    李文进因此战有功已经进宣大总督,而大同军从上到下则分到银子,可谓皆大欢喜,只不过没人往京城报送而已。

    地方文武都有好处,谁会找不自在,那可是在边镇。

    京官自然也知道其中弯弯绕绕,可这个时候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毕竟是赢了,没必要去抢食,他们有的是来钱的路子。

    裕王陷入沉默,这个真不好搞。

    要当兵的卖命打仗就得给银子,可朝廷最缺的就是银子。

    魏广德只说银子,自然也是有原因的,一是希望将来裕王登基,看能不能涨涨薪水,他不在乎,可不代表其他人都这样,穷京官多了去了。

    以后若是达成此愿,消息传出去,自己就会落下好大一个人情。

    当然,他的目的还不止于此,不过却不能太过急切,还得看时机,最好话头由裕王挑起。

    “从古至今,天下强兵都如此吗?”

    裕王皱眉问道,他有些困惑了,这可不符合儒学思想啊,什么都是钱。

    皇帝是用儒学做幌子,让天下百姓信奉,可现在的情况是百姓不信礼义廉耻忠孝,这怎么搞?

    “臣不敢确定,但是想来大抵如此。”

    魏广德答道。

    “远的不说,就说前朝那支岳家军,金国都说‘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’,可岳家军战力怎么来的,还不是用钱堆起来的,丰厚的军饷赏赐”

    “宋皇怎么那么有钱?”

    听到魏广德说岳家军,裕王一下子想到什么,急急追问道。

    魏广德听到裕王的问题,稍微犹豫下才说道:“殿下,据我所查前朝文档,宋人重商,其巨大财政收入主要源自商税,约占总岁入七成。

    靖康前,宋朝年入约七千万贯,之后岁入更是超万万贯,全靠商税支撑.”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Copyright © 2022 笔趣阁 All Rights Reserved.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