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双字节小说 穿越 天可汗 钱法

钱法(2 / 3)

    二人扯到名声说了几句,薛崇训总算想起今日聚集幕僚的正事,又问道:“卖官太影响名声,我觉得不可用,你们再想想,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法子弄钱?”

    众人面面相觑,相顾无言。赚钱自然没有那么容易,何况是要短时间内赚到大量钱财,真那么容易大伙还种什么地?

    没人提到让薛崇训利用手里的特权经商,因为一个亲王去掺和商贾的事实在太掉价了,而且此时的商业运转周期也比较长,来钱也不快。薛崇训自己倒是想到了这点,但也觉得没必要干那种事。他的精力时间在权力上,对纯粹赚钱实在没多少兴趣。

    这时有人提到:“其实开钱庄铸币来钱很快,铸出来就是钱。普通商贾自己铸币要获罪,就算与官府有关系人脉的也要多方打点,成本就高了。王爷不是还挂着户部侍郎的官衔没有撤销么?如果开个庄子代朝廷铸币,倒是说得过去。”

    另一个幕僚嘲笑道:“您是没在钱庄呆过,以为造钱有多大的搞头?铸造一万贯钱,就要造一千万枚铜钱,铜料成色不好的话在市井流通只能两个当一个用,或者干脆百姓就不要。其中人工、用料、火耗,得费多大的劲?场面能弄多大?”

    不料这时薛崇训却一拍桌案道:“这主意不错!”

    众人把目光聚过来时,他便笑道:“光铸造铜钱自然费力,但可以同时铸造银币,印纸币!”

    ……薛崇训得到灵感之后下来细想,越想越觉得可行,特别是纸币最有搞头,需要国家权威和信用而已。而且可以套上与民方便的大义名头。

    他先写了篇文章上书提这事,并借用他以前改革“三河法”的成功资本,提yì要改革“钱法”。

    唐朝的货币流通极不规范,既流通铜币,还流通金银,甚至最流行的不是金属货币,而是纺织品。丝、绢等纺织品在此时几乎是一般等价物一样的存zài,朝廷税赋收得最多的除了粮食就是丝绢,并用于支付各衙门开销。

    而人们平日零花一般是用铜钱,铜钱又有成色新旧之分,有的一千枚相当于一贯,有的成色不好要一千五百。而且铜钱携带不方便,金银不好量化(整锭元宝那是存zài金库的东西,没有拿来使唤的道理),对商业流通十分不利。

    薛崇训的想法就是建立一个类似央行的户部机构,由他出面提出改制并一手组建,掌控这个机构之后何愁钱财?合理地从“银行”提钱不是很方便么?他和王昌龄等人商量之后,写了一篇奏章叫“钱法”,准备递到政事堂去。

    其中论点就是“准确度量货币”,然后叫幕僚们引经据典佐证其论点的正确性。那些文人也搞得复杂,连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的事儿都扯到了。

    铸造银币铜币流通并不是问题,因为那是硬通货,本身就是有价值的,最需要费力说服朝臣的问题是纸币。凭什么让天下人认可一张纸的价格?

    纸币和民间钱庄发行的银票是两种概念,银票相当于存根,是人们先把金银丝绢存进钱庄拿到的凭据,可以随时去提出来的;薛崇训提出的纸币显然是现代经济理念,恐怕很难让人接受。

    他的主张就是先把纸币做成银票一样的东西,可以在户部钱行里随时兑huàn金银铜,同时国家税赋也只收金银和纸币,为纸币的信用做个基础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就涉及到金库问题,发行了纸币通guò朝廷财政开销流通出去,别人要到户部钱行换金银丝绢,就得有存货才行。薛崇训的法子当然就是向国库“借款”……用自己印刷的纸币给国库换金银丝绢,然后国库开销用纸币。

    有幕僚提出可能出现经营困难,一开始人们无法信任一张纸,拿到纸肯定去换钱了,钱行左手从国库进金银右手兑huàn出去,加上经营成本,可能入不敷出。

    当然有问题就有办法想,很快就有人提出解决方法:火耗。要在钱行兑huàn,需得交纳一定比例的火耗,借以支撑前期的经营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Copyright © 2022 笔趣阁 All Rights Reserved. XML地图